<h1>中国书画网</h1>
首 页
网站简介
历代书画家
近现代名家
当代名家
院士展厅
分类展厅
书画销售
人体艺术
书画知识
联系我们
 
最新动态
+ 艺术动态
+ 书画征稿消息
+ 全国展览获奖入选名单
+ 拍卖消息
+ 书画展览消息
+ 书画收藏
+ 艺术争鸣
+ 书画新闻
参展指南
我要参展
参展须知
 
 
 您现在的位置: 大中华书画网 >> 书画知识 - 中国美术观·重庆论坛(2010)在重庆市隆重举行

中国美术观·重庆论坛(2010)在重庆市隆重举行

出自:中国美术家协会    发表时间:2010/12/8 9:07:56    点击率:617

           走向文化自觉 建构中国美术观——“中国美术观·重庆论坛(2010)”综述
                            祝帅
  2010年10月30日至31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观察杂志社、西南大学主办,西南大学美术学院、重庆现当代美术研究所承办的“中国美术观·重庆论坛(2010)”在重庆市隆重举行。文化部副部长杨志今、重庆市委副秘书长周传航、中国艺术研究院党委书记张庆善、西南大学党委书记黄蓉生等领导、嘉宾出席开幕式。杨志今在开幕式讲话中,代表文化部对论坛的召开表示祝贺,并转达了王文章副部长对本次论坛的期望。他指出,“中国美术观”的澄清与建立,是当代中国美术发展的根本性问题,研究与讨论“中国美术观”,也是当代中国美术理论建设的紧迫需求,关涉到当代中国美术创作的面貌和方向。这个议题,显示了高度的现实针对性,对于探索当代中国美术的核心价值观,促进当代中国的美术文化建设与发展具有十分切实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这次重庆论坛对“中国美术观”这一理论问题的广泛讨论,是当今美术界的一件大事。相信这次论坛的成功举办,必将进一步促进美术家对于“中国美术观”的更加深刻理解,树立正确的文化思想观念和艺术理论认识,进而促进中国美术朝着更加正确的方向继续发展。中国文联副主席冯远为论坛发来贺信,肯定了中国美术观大讨论的现实意义,并对此次论坛有许多青年理论家的参与表示欣慰。黄蓉生代表西南大学致欢迎辞;张庆善代表中国艺术研究院对论坛的召开表示祝贺,并指出“中国美术观”是当代中国美术学建设中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当代中国美术创作中一个重要的认识问题。建立正确的“中国美术观”,关系到中国美术的未来发展方向,也关系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方向。因此,对“中国美术观”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与讨论,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是非常及时和必要的;周传航代表重庆市委、市政府讲话,充分肯定了此次论坛召开的社会意义及对学术发展的促进作用。开幕式由西南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陈航主持。论坛期间,由美术观察杂志社、西南大学美术学院编辑,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走向文化自觉建构中国美术观——中国美术观·重庆论坛(2010)论文集》也正式发行。
  此次论坛共有来自全国各地多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单位的专家、学者,西南大学美术学院师生代表,以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文艺报》、《美术》、《美术报》和重庆市各大媒体代表二百余人出席。论坛共分5个专场,分别由吕品田、尚辉、凌承纬、林木、黄宗贤、邱正伦、陈醉、刘伟冬、陈绶祥、赵权利主持,四十余位代表作了专题发言。发言中,与会专家学者围绕论坛主题“走向文化自觉,建构中国美术观”展开讨论,阐述了“中国美术观”这一命题所蕴含的中华文化价值内涵,增进了中外文化交流过程中美术家的彼此了解和尊重,为维护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发展在美术界铺设了一条道路。代表们普遍认为,此次论坛的成功举办,将会成为中国当代美术自觉与文化发展建设进程中的一个路标,而“中国美术观”的提出与建设,也将在当代中国美术史上写下重要的篇章。
 
多元文化视野中的中国美术观
 
  从宏观文化立场、文化比较的角度谈到建构“中国美术观”的意义,是我们从理论上进入“中国美术观”具体问题时一种必要的理论准备。中国工艺美术馆馆长吕品田对“中国美术观”命题进行了分析,提出建树“中国美术观”最根本的问题在于对文化认同这一基础层面的认识,百年来我们对于自己民族文化传统在认同上出现了断裂,才导致对于美术表现形态问题认识的偏差。对于这些问题的清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思考美术观的当代建设。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陈醉认为,中国美术观的讨论不仅仅是个体艺术家的文化立场,更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实践。当前构建中华民族自己的价值体系,应该成为建构中国美术观的前提。其中最重要的几点,是民族精神、价值传统、民族审美理想、艺术自身规律和时代性、包容性。西南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刘曙光认为,中国美术观的建构与中国国力的增强是分不开的,文化与经济的密切关系,使得我们今天可以充满自信地站在中国的立场上,正本清源,进行中国美术真正的自主表达。文化部艺术司文学美术处处长安远远认为,“美术”一词在20世纪初引入中国的时候,就没有把很多中国的艺术形态吸纳在内,在一个文化自信的时代里,美术理论界要对整个中国的文化建设有所贡献。
中国美术观是中国当代美术工作者的集体文化立场的自我表述,在全球化时代,这种努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吴为山认为,只有建立起具有普世价值的中国美术观,中国艺术才能以自己的文化立场,进入与西方的平等对话之中。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副所长邱春林认为,“美术观”是所有专业美术工作者共同的思考,其动力来自于中国知识分子的担当意识,正是出于这种担当意识,“中国美术观”提出的社会影响力,可以与五四时期“美术革命”相提并论,不同历史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使命担当是一脉相承的。
西南大学教授邱正伦提出,我们应该通过中国美术观的阐述,重新塑造本土中国美术的审美形象特征,重建当代中国美术的主体性。中国美术馆展览部主任裔萼说,美术馆在当代的表面繁荣,难以掩藏背后的隐忧,美术馆展厅中高水平的、让我们激动的美术作品越来越少,这一现象提示我们关于中国美术观的讨论,必须呈现当代中国的身份认同和核心价值观。《中国文化报》理论部主任徐涟对“中国美术观”概念本身的界定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今天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的一部分,因此讨论中国美术观应该向“当代美术观”过渡,在此基础上,应该强调文化的多样性,再回到艺术实践进行检验,跟上时代的步伐,以当代视角看文化传统与未来的发展方向。
 
美术价值观的理论与实践
 
  美术价值观的讨论,是中国美术观理论体系中的一个关键环节,有关美术形态观、艺术审美观的讨论,最终都涉及对于艺术的价值判断问题。四川大学艺术学院院长黄宗贤论述了价值观重构的必要性,提出我们要以美感的力量,对抗西方现代艺术避免谈美的情形,这是中国当代艺术的一种可能性和机会所在。艺术的地域属性,文化身份等等不应该在“全球化”的语境中得到消解。《美术》执行主编尚辉认为,中国美术观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是一个新的、民族性的、中国性的价值体系,主要有四对矛盾构成了我们的美术价值观:大众化艺术与艺术的大众化;继承与发展;借鉴与融合;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这四种矛盾分别与艺术群体、如何面对传统有关、如何面对西方有关、艺术的呈现方式有关,并提出了如何面对“写实性绘画”和“写意性艺术”的问题。
  吕品田指出,我们应该反思“崇洋”的文化认同,反思百年来西洋文化对中国美术观的夹击,一种是“同化”,一种是“规避”,前者是用西方美术理念削足适履地对中国画的改造,中国文化本体由此被二元化,美术从在文化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的表现形态,变成了一种局部的构成;后者则是对不太符合西方的艺术表现形式,采取了一种排除于美术实践体系的姿态。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梁梅也认为,“中国美术观”应该包容中国的设计美学和设计智慧,我们的相关讨论,应该把设计纳入其中,也要对当代设计实践产生有意义的启发。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陈绶祥从社会文化结构的角度讨论了“美术观”的概念本身,认为美术观是一个群体对美术的看法,包括社会大众、社会上层群体和艺术家个体。社会文化形态是一定种族、一定时空中“知”与“行”的总合,而美术就是一种社会认同的文化前提。重庆现当代美术研究所所长凌承纬从事新兴版画及现实主义问题研究,他从鲁迅在上海关于美术的几次演讲入手,认为鲁迅为中国新兴版画运动指出的方向——反映社会现实、表现民生,仍对中国美术观面向社会现实具有重要启示。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董立军认为,美术观说到底是一种文化观,这是美术观讨论的现实意义和责任所在,我们应该立足于自身,来学习、贯彻中华文化,把中国文化观贯彻到一切美术活动之中,以影响整个中国的文化视野。重庆文理学院美术学院院长张咏清从版画家的创作实践立场出发,提出中国美术观包含于中国审美观之中,在当代美术创作中构建和强化中国美术观具有迫切的必要性。
  
中西美术观的比较与阐述
 
  全球化时代的中国美术观,是处在与世界艺术的交流和对话进程中的文化自觉行为。在这个过程中,中西比较的视野是不可或缺的。四川大学教授林木批评了美术界、设计界把“中国文化元素”当作“中国美术观”的做法,认为这是长期“崇洋”的一种文化心理遗存,只有对民族美术的深入研究,才是建构中国美术观的前提。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何士扬提出了很多一线教学的困惑和疑问,认为中国画已经被分解和物质化了,既有的体系和理论已经被科学的话语权所颠覆,但是以有限的物质展现了无限的精神容量这一点反而被忽略掉,造成了中国画解读的困难。中国国家画院张桐瑀也指出,写意画的源头是书法,经过赵孟頫的改造一直绵延至今,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但这在20世纪发生了变化,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很多中国画很“新”,但是不耐看,其原因恰是我们在不自觉地用西方标准改造了中国画之后,造成了本土文化立场的丧失,这是我们应该认真加以清理和反思的。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赵权利认为,中国古代绘画品评观在当代已经失效,有必要建立有当代意义的中国美术观,这种美术观不是简单的倒退性“复古”或“泥古”,而是以“师古”为途径,为当下美术创作提供资源。西南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陈航也指出,中国民间美术看似与“雅”的艺术无关,但它是大地,是起点,中国艺术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中国艺术应该追求人与自然的契合,以此作为建树中国美术观的重要基础。
  在论坛上,一些代表从中西美术比较的角度,对比了中西美术观的差异性。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提出了“写意精神”是中国美术的最高境界,而西方绘画则是以科学原则建立标准,因此以西方美术的标准、体系和观念来衡量中国的美术是没有希望的,应该尽快走出“中国经济的落后,就是中国文化的落后”这一认识论的误区。与此同时,也有一些学者提醒我们不该把东方传统和西方艺术简单地对立起来。西南大学美术学院讲师胡泊提醒,我们不应该把中国美术观局限化,而是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尽量摈弃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避免先入为主的局限。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邵亦杨说,19世纪以来,西方艺术实际上对中国艺术很重视,包豪斯的艺术展就曾经引用过《道德经》里面的话作为前言,很多西方的现代建筑里面也包含有很传统的中国观念因素。西安美术学院教授王非认为,以往的研究欠缺体系的深入,中西方绘画实质的不同还没有被揭示,我们应该看到中西方绘画不同的源头分别是“气”与“光”,并以清静心、平等观来对待,回到源头重新思考,才能触及问题的本质。《美术观察》栏目主持祝帅也建议,我们在讨论中不应该把“中国”和“西方”都理解成铁板一块,而应该看到“中国”、“西方”两个体系各自内部所具有的巨大差异。
  
中国美术观的社会文化语境
 
  今天讨论“中国美术观”,显然是具有当代视野的中国美术观。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滕小松提出,中华文化的文化本位、文化本体和文化本质,构成中国美术观讨论的三重维度,我们应该在这三重维度的基础上完成中国美术观“寻根”和“守土”的历史使命。
浙江大学教授黄河清认为,中国文化的概念中本身没有“美术”,因此提出“文化自觉”应该比强调“中国美术观”有更加现实的意义,当前应该走出社会进步论的影响,走出文化自卑,在重建中国美术观之前,首先应该重建文化自信、文化自觉。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刘悦笛提出,中国美术观本身就带有当代性,因此,要以“新的中国性”加以言说,在关注“中国美术观”的本土性的同时,也要强调其“当代性”。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王红媛指出,我们现在面对着非常大的精神焦虑与文化压力。过去百年间,我们一度存在着妄自菲薄的心理,缺乏宏观意识,对于中国文化的研究和教育缺乏热情,这是我们讨论中国美术观应该正视的一个问题。西安美术学院教授赵农指出,“中国”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思考中国美术观,需要回归到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这是我们在全球化过程中对于自身的一种反思。
  实际上,我们今天谈论“中国美术观”,强调中国本土立场的美术价值,并不是基于狭隘的民族主义心理,而是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以中国的视野和标准丰富国际美术的话语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陈醉表示,历史不能假设,现实不能回避,任何文明的进程都要面对精粹被消灭的代价才能不断发展。“书法——打字机——电脑”的更迭,充分说明了这一历史进程,但是,时代毕竟在前进,“书法家”的专门化,也说明了时代毕竟在进步,我们应该以一种新的态度对待传统。文明的碰撞是必然的,古代的美术理论批评很好,但是在新时代必须补充新的内容,才能建构起面向当代的中国美术观。
 
中国美术观的学理表述与研究方法
 
  理论研究是一项系统工程,问题的提出、研究方法的选择、研究框架的建立等,无不需要严格的论证。《美术观察》在进行“中国美术观”选题策划的过程中,对此是有一定认识和准备的。中国艺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美术观察》栏目主持孟繁玮回顾了编辑、主持“中国美术观”专题讨论的经过及其复杂性,提出中国美术观的讨论,是一个整体的过程,任何片面的、个体的认识,都会导致整体判断的失误,所以应该认识到系列讨论的难度和重要性,科学、全面地看问题。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谷泉认为,“自由”对于艺术家的表达是很重要的,不要给艺术家套上枷锁,应该通过某种方法,实践我们自己对于学术和艺术的要求,中国美术观的极致,就是放弃“中国美术观”,获得自由、极乐,那将是在束缚中所无法体验的。西南大学美术学院讲师李月林说,我们应该从自身出发,来修正自己,完成对道统的维护,同时又要基于时代的立场吐故纳新,站在当代立场,实现继承传统、发展传统的宗旨。
  对于研究方法的自觉,常常被认为是一种理论走向成熟和深化发展的重要标志。在论坛上,有许多学者对中国美术观的研究方法论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于洋思考了作为视角与作为方法的中国美术观的区别,认为中国美术观的讨论应该具有一种方法论的意义,并以此为基点,建构起自身的艺术史观。祝帅也指出,中国美术观的讨论,应该不局限于人文学科,而应该纳入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实验、调查、测量等方法,为当代中国人的审美建立起相关量表和评价指标体系,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我们形成共识。同时,他认为应该强调对于艺术本体的研究,作为交叉学科的美术学在避免成为创作实践附庸的同时,应该警惕成为其他人文学科附庸的危险。
  在当今世界,交流与传播更为迫切和重要,一些专家思考了中国美术观的文化输出与对外传播的相关问题。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刘伟冬说,我们现在越来越意识到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中国美术观的受众是对外的,因此要依靠市场,提升影响力,所以我们要有文化传播的明确目的和传播策略。浙江财经学院教授董春晓提出中国美术观的讨论应该重视“受众”和“技术”的问题,认为中国美术的技术和受众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的文化和美术观需要作出适时的调整。
  此外,天津美术学院史论系主任郭雅希、四川美术学院教授牟群、重庆大学教授龙红、西南师范大学讲师王人杰、四川省诗书画院创作研究室副主任管苠钢等代表,也就自己的研究及创作体会先后发言,从不同角度分别阐述了自己对于中国美术观的见解。来自于西南大学美术学院的部分青年教师、研究生和大学生代表也利用论坛互动的机会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表达个人的学术思考与基本观点,气氛热烈,高潮迭出,使此次论坛堪称一次开放、平等、深入的学术盛会。
 
建构中国美术观任重道远
 
  闭幕式上,《美术观察》主编李一总结了本次论坛的几个特点:一、领导重视,讨论热烈。他说,艺术和政治的关系不必回避,“建构中国美术观”不仅仅是一个学术课题,这个课题与美术管理、体制改革、运作机制等整个美术事业密切相关,因此,领导的重视,对于中国美术观这一学术认识的推进有重要意义。同时,会议代表各抒己见,体现了百家争鸣的特点。此次论坛学术气氛浓厚,特别是青年学生的积极参与,与专家互动讨论,体现了学术研究的朝气。二、老中青理论家共同探讨,青年理论家脱颖而出,女性理论家展露锋芒。从“40后”到“90后”共济一堂,其中“60后”是中坚力量,“70后”的代表占了近一半,“80后”走向前台,显示了新一代的学人正在崛起。同时,6位青年女性理论家的出席和发言,充分展示了当代女性理论家的学术风采。“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今天的现实,就是明天的历史,此次会议必将成为历史上的一次重要的学术会议。三、本次会议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一些有建设性的主题词不断复现,有宏观的谈论,也有微观的分析,有的侧重古今对比,有的侧重中外比较。发言涉及审美观、价值观、形态观,以及美术创作、理论、市场、管理、体制、教育、传播等方面的问题,对“中国美术观”概念的分析、界定乃至质疑,对于建构中国美术观的可能性和必要性都有重要的建设意义,使我们对如何解决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因此,此次论坛的学术成果,必将会引起社会及学术界的关注,对推动艺术与其他学科的对话,以及中国当代美术的发展发挥作用。最后,西南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陈航致闭幕辞。闭幕式由西南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付念屏主持。
  此次讨论会的专家学者形成的共识是,建构“中国美术观”的决心及相关努力,是在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不断加强的大背景下,美术界同仁突破深受西方影响的美术思想桎梏的重要体现。当然,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美术观”的建树不是一个可以一蹴而就的事情。目前,我们的讨论仅仅是“中国美术观”建树的开端,我们坚信,只有突破长期以来以西方的“美术”概念为中心确立的美术价值观、美术形态观和审美观,从中国的立场、观点和视角出发建立起审视美术的当代的、中国的全新标准体系,我们才能够切实推动中国的美术事业和文化建设向着更合乎中国现实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发展。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联系 | 本站章程 | 版权声明 | 常见问题 | 联系方式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Copyright © 2008 -2010 汉唐书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6093847号-1 
总部:中国·北京 事业发展部:广东·惠州  联系电话:0752-2356123 邮箱:zhsh5000@163.com
中国文明网